2022年中国罐头出口现状分析出口量回升规模和均价大增「图」

罐头系列
意昂体育果汁公司, 就目前国内整体罐头供给情况而言,随着内需渐趋饱和,同时国内使用罐头习惯尚未养成,出口是主要需求来看,近年出口量渐达高峰开始走下坡路,国内整体罐头产量持续下降,2021年整体产量为912.48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为831.7万吨,较2020年皆下降30多万吨,2022年来看,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下降至332.5万吨,较2021年同期下降8.7%。  就我国罐头整体产量分布来看,我国罐头食品产

  就目前国内整体罐头供给情况而言,随着内需渐趋饱和,同时国内使用罐头习惯尚未养成,出口是主要需求来看,近年出口量渐达高峰开始走下坡路,国内整体罐头产量持续下降,2021年整体产量为912.48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为831.7万吨,较2020年皆下降30多万吨,2022年来看,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下降至332.5万吨,较2021年同期下降8.7%。

  就我国罐头整体产量分布来看,我国罐头食品产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和西北地区生产,其中华东是最大的生产区,占全国罐头总产量的59.7%,华中和西北地区占比分别为17.47%和9.33%。福建作为我国最大的罐头生产省份,2021年产量为299.2万吨,占比国内整体产量达32.8%,湖南、新疆、山东等地生产量分别为77.8万吨、69.2万吨、64.1万吨。

  全世界每年罐头食品产量接近 5000 万吨,品种有2500 多种,我国生产的罐头食品种类多, 涉及区域广,主要集中于沿海一带。其中橘子罐头主要生产和加工地区,集中在湖南、湖北省和浙江省,番茄酱主要生产和加工地区集中在新疆省。

  就我国罐头出口量变动来看,数据显示,疫情影响运输,整体人力和物料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罐头进口量有所下降,2021年一度下降至279.32万吨,2022年需求回暖加之整体粮食需求高位,出口量达近年来最高值312.49万吨,同比2021年增长11.9%。

  月度出口量变动来看,2022年整年我国罐头出口量皆高于2021年,6-9月出口有所下降,但随着年末需求回升,整体月度出口量和出口均价皆有所回升,12月产量为28.3万吨,较2021年的27.2万吨,提升约1.1万吨。

  出口金额和均价走势来看,近年来随着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罐头出口量有所下降,但整体实际出口金额下降较小,2019-2020年出口金额都在53亿美元左右,2021年随着产量下降,但整体销售均价上升,出口额提升至56.37亿美元,2022年运输压力和价格等进一步提升,出口金额达近年来最高值,68.88亿美元。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23-2028年中国罐头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出口省市分布来看,福建、新疆、浙江和山东等地作为我国罐头生产主要省份,同时也是主要的罐头出口省份,数据显示,2022年前四省份综合占比我国罐头出口量约6成,其中福建、新疆和浙江分别占比18.3%、15.5%和13.4%。

  出口目的地来看,2022年美国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罐头最大出口国,出口量达39.6万吨,较2021年提升6.2万吨,日本从我国进口量小幅度下降至39.6万吨,俄罗斯、韩国、意大利和我国香港地区等地皆有不同程度上升,2022年分别从我国大陆进口16.5万吨、10.8万吨、10.5万吨和9.3万吨。

  主要罐头品类出口数量变动来看,我国肉类罐头出口量整体增长明显,尤其是鸡、牛罐头分别增长18.8%和20.9%,水果和蔬菜罐头来看,主要品类出口量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小于5kg的番茄浆罐头增长超15万吨,荔枝罐头和马蹄莲罐头增长幅度较大,桃罐头出口增长2.68万吨,梨罐头增长近万吨。

  均价变动来看,肉罐头整体均价变动幅度较小,猪肉出口均价有所下降,蔬菜和水果罐头来看,基本均价皆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小于5kg番茄酱罐头、蚕豆罐头和桔属水果罐头等均价增幅较大,分别为20.5%、23.8%和17.1%。

  2022 年,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继续推进《中国罐头行业品牌打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实施。 以科普罐头知识,消除国内市场对罐头食品的偏见为主线,以培育和激活罐头消费信心为核心,针对国内消费者对罐头食品存在的认知误区和知识盲点,以市场化宣推为手段。 2022年8月,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共同组织的《罐头食品加工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订工作启动会召开,随后2023年3月初发布关于征求《罐头食品加工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