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罐头曾是“舶来品”,但现在的中国罐头企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中国罐头遍销全球,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另辟蹊径的市场积累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国出口的芦笋罐头占全球出口总量70%;番茄罐头产量位居全球前列;红烧肉和鲮鱼罐头为国内独有……中国在全球排得上号的罐头单品不少。2022年,中国罐头出口量312.5万吨,出口额68.9亿美元,均创下近6年来新高。“中国资源丰富,罐头产量逐年增加且质量口碑过硬、价格仍有比较优势,这些为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刘有千说。
2000年成立,到疫情前,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有85%的产品远销国际市场,一年出口额达7亿~8亿元。
食品加工企业对原材料依赖程度很高,而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金枪鱼加工前要经历捕捞、运输、港口卸货等环节,中国籍船只设备新、冷冻条件好,原料新鲜度佳,为加工成品提供了质量保障。”董事长陈义方说,产业优势叠加物流和基础设施优势、价格优势,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沃土。
橘子剥皮、分瓣,黄桃开半、挖核等一套程序走下来,足以说明罐头加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需求量很大,同时也面临成本上涨的挑战,但技术创新带来改变。
“最开始,中国从西班牙引进过柑橘去皮机,但国内外柑橘品种不同,并不适用。我们和科研单位合作,专注研发十几年,终于开发出适合中国柑橘的自动去皮设备。这两年,在柑橘分瓣等加工工序上,我们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黄洪舸说,10年前,做2万吨橘子罐头需要4000名工人生产90天,而现在,同样是90天,2000名工人就可以生产3万吨。
“自动化生产、智能化制造在罐头行业已有星火燎原之势。”刘有千说,目前行业基本实现了主要品种的自动化过程,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扩大了产能,节约了人工成本。
国际贸易中,一个地区一个品类的贸易格局不会被轻易撬动,但中国企业总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机会。
陈字贸易公司做国际贸易起家,选择了一条与“主流”相反的市场之路:从亚非拉市场做起,在这些大龙头企业更少触达的地方一点点积累和夯实市场。“先把产品口味和质量做好,性价比做高,然后小量尝试,一旦有机会,马上抓住。”这是陈俊兴多年拓展市场的经验之谈。成功的实例有很多:有的是灾害导致当地供应链断裂,有的是工厂因疫情倒闭,有的是贸易壁垒限制,种种突发事件让主要进口商不得不寻找替代供应商,“依靠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能力,我们马上消化订单,将市场‘接手’过来。”陈俊兴说。
中国是罐头制造大国、出口大国,但不是品牌强国——这一判断,代表着全行业的清晰认知。“很多厂家都是做国外罐头品牌的贴牌加工厂,关注点在生产和产品上,市场需求导向和品牌建设不足。”刘有千说。
为此,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琢磨品牌的事。有些企业做起了自主品牌,或是在外贸大盘上做起了内销,在双循环中寻找起了新的机遇。
一位陕西的副食经销商表示,他认识的几个曾经纯外贸的罐头厂,在2013年左右就做起了内销,虽然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但销量也在慢慢提升,“他们不做超市、电商平台的生意,而是做B端的渠道,比如给蛋糕店、甜品店提供水果罐头,肉制品的也会和农贸城老板合作,或者给饭店、农村这些地方供货”。
现在,国内消费者乐于接受创新,市场变化多、机会也多,这为罐头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家铺子早年是OEM(代工生产的一种类型)罐头厂,但在2006年转向了内销,现在国内市场才是林家铺子主要的销售渠道。林家铺子的电商负责人张浩表示,他们的水果罐头在国内市场占比很高,并且根据国内消费者罐头消费的甜品化、零食化趋势做出了不少新的品类:“我们的研发效率也很快,比如之前的一款乌龙蜜桃罐头是和天猫行业小二共创的,从确定这个方向到产品上市只用了一个月。”
一部分商家做内销、做品牌,另一部分专注外贸的工厂,则开始融入国内国际供应链,消除中间环节,直接和零售端对接。青岛开创食品有限公司在2022年10月前往伦敦拜访了16家客户,拿下了480万英镑(当时折合约3911万元人民币)的订单,其中有160万英镑的订单是与英国零售企业Tesco签下的水果罐头订单,减少了中间的贸易环节。
有品牌推出“吃糖自由”“控糖零脂”的黄桃罐头,同时在品牌包装上进行了创新,将玻璃罐换成铁罐;也有品牌推出“一人食”罐头系列,同时还开发出中式甜品罐头。
令许多罐头企业振奋的是,随着预制食品走热,罐头行业在中国市场又迎来久违的机遇——因为罐头工艺中最重要的杀菌和密封环节在预制食品的规范制作中至关重要。2020以来,罐头食品的应急储备功能也受到更多消费者重视。越来越多罐头企业开始做起了中式菜肴罐头意昂3招商、营养保健类罐头,罐头的包装形态也从罐装、听装转向塑料包装、袋装、纸包装等。“预制食品做好了,市场前景宽广意昂3招商,在国际市场大有可为。”刘有千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