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解决实际民生问题,助推高质量发展,住建系统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深入实践,以调研转作风、以调研察实情、以调研强本领,撰写了一批有深度、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市住建局特开设【调研课题丨成果展示】专栏,全方面呈现此次调查研究优秀论文成果,助力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习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进一步学好用好《习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紧扣“聚焦江苏绿心、加快中部崛起”目标定位,不断深化认识,全面理解把握,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做好城市高质量建设的具体行动。如何高质量完成这份答卷,以人为本提升城市高品质建设水平,是新时代住建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近十年来,全市先后投入近1300亿元,逐步完善道路建设、八老改造、地下管网、公园体系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2020年11月13日,习调研扬州时说到“扬州是个好地方”。那么,如何让城市建设好上加好?做一座经得起“看”、耐得住历史考验的城市,我们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短板弱项还有不少。
1、城建工程项目精细化程度不够。2010年以来,高邮每年投入上百亿元,实施50个左右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但粗放型建设导致重“量”轻“质”情况偶有发生,如傅公桥路北延、万金路东延、运河人行天桥等项目因初步论证考虑不够周全,导致中途“流产”,不能实质性实施。此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老旧道路提升提质、公园广场风光带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缺少整体布局谋划,社会参与度不高,每年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反应者寥寥。
2、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度不足。城市建设需要不断的发展更新,同样也需要体现城市的历史连贯性。近年来,我市陆续改造了汪曾祺纪念馆及周边街区、扩容文游台、改建王氏纪念馆,成立高邮二王研究院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高邮研学基地等,但“重开发轻配套”的观念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南门大街、北门大街、盂城东市等古街区,周边公厕、停车场、应急避难场所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完善提升;汪曾祺纪念馆周边的东大街等老街文化,以及北门大街当铺周边的明清建筑等没有进一步纳入统筹规划、保护和利用。
3、城市建设管养创新思路力度不大。城市管养虽然依附于城市建设衍生而来,但却是展示城市投资环境、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自2020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到如今实施常态长效管理,全市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维修破损路面、路牙、雨水井、树池和小区内部等基础设施,如何避免同一问题重复出现,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树立良好工作作风,创新建设管养办法举措,协同动作,步调一致。还有,我市虽已创成国家园林城市,但绿化整体布局还不够合理,人行道路两侧绿化树木、花卉品种单一,城市绿雕、小品缺乏特色亮点,管养维护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再者,2018年我市就提出了智慧灯网理念,并先后在盂城路(商品街)、海潮东路(文游路—屏淮路)和中山路等道路实行“多杆合一”,但距实现“互联网+”智慧灯网以及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
非良工无以筑大城,非匠心无以成经典。习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城市建设要避免“摊大饼”现象,必须突出“靶向定位”,在老城保护、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以工匠精神抓建设,用绣花功夫抓管理,从细微之处提升城市品质,从点滴之处打造宜居环境。
习指出:“要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 “维护公共安全,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一是每年排定社会关注度高、投资体量大的作为民生实事票决制城建重点工程项目,按轻重缓急,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科学实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动老旧住区环境改善,特别在北海新村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方面,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对公共停车、电梯加装、居家养老等功能性公共服务设施查漏补缺,继续推进北门大街、东大街(人民路)东段业态景观提升等老街后巷修缮改造工程,既保留原有的街区建筑主体和街巷肌理、老城风貌,又从细节入手,对威胁公共安全的房屋进行修复,在老旧城区街角空地规划“微公园”等设施,赋予空闲的老旧居民区文化创意等新功能。二是根据高邮城市中心逐步东移的特点,结合区域内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减少纯粹的大商场、大酒店和沿街整条商业店铺建设,利用现有的世贸周边、吾悦广场等商圈提升城市节点彩化、美化。进一步意昂官网注册筑牢园林城市的生态本底,推行“公园+”新消费模式,完善公园、绿道典型场景与城市基建、城市业态的生态融合,构建“出门即公园、入眼皆美景”的美好生活宜居空间。三是提高城市道路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抓住高铁开通红利,高效率完成周边环境打造,以及与主城区的交通连接,完成玉水路、海潮东路东延、武安东路东延等项目,结合现有的捍海路、G233,形成围绕高铁站的东部路网大框架,同时充分考虑“窄路密网”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出行。
习在考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一是在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中,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整体推进、突出个性等原则,研究南门大街、北门大街等历史遗存中名人文化元素建造历史老街区;研究泰山庙的庙寺文化提档升级文游台风景区;研究汪曾祺纪念馆周边的老街、人物、美食,将东大街等纳入统筹规划、保护和利用,等等。二是加快推进运河西堤生态湿地公园、盐河一湾社区公园、澄子湖公园等一批不同规模、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公园开工建设,通过在城市家具、绿色生态环境打造中加入邮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通过项目建设体现鲜明的地方特点。三是继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等金字招牌的“含金量”,通过城市雕塑等多种形式在城市重要节点部位展示城市名片,扩大城市知名度。
习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要培育形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一是提升城市建设者的格局和眼界。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与此同时,线上线下有效结合,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升建设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教育和引导工程监管和施工人员用耐心、细心、匠心推进工程建设。二是对每个工程都要精雕细琢、精打细磨。始终对城市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狠抓安全质量,努力打造质量过硬、品质一流的佳作精品。三是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建设工程监管平台,严防、严查、严管、严控,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通过基础设施完善联络员、信息员微信群,适时报送基础设施维修反馈信息;完善落实市政、园林、照明专人片区长制度,常态化进行道路、公园广场、路灯等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日常巡查,全力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习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这些重要指示和重要论断都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作为一名城建人,将努力打造经得起时间和人民考验的城市经典,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提升城市品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高邮篇章的精彩起笔奠定坚实基础,作出应有贡献。